什么是大数据定义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职业消失吗?DeepSeek的回答让我错愕又惊喜!
作者:QY球友会体育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2-04 19:18:09
有人說,2025年將是人工智能徹底改變世界的元年。起初我還不相信,直到DeepSeek的橫空出世,刷屏網絡,我才發現人工智能早已經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爲教師,我不禁思考,當擁有強大知識儲備、情緒穩定又能及時進行精准數據分析並且永遠不會疲憊的AI教師或✅AI助教全面普及之後,我們的這份職業是否會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長期以來,教師的工作往往被概括爲“教書育人”四個字,但是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教師的功能更多地側重于“教書”,即知識的傳授,而這種知識的傳授又因爲諸多原因不斷窄化爲強化訓練和題海戰術。
如今我們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優秀,最重要的一個標准就是他所帶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否拔尖。學生分數成了衡量教師優劣最重要的標准,教育的篩選功能遠遠大于其育人功能,這也是當下教育現實極度內卷的原因之一。
可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知識傳授、題海戰術、強化訓練乃至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測驗評分等,這些偏重應試技巧的工作內容許多可以由AI來輔助完成,並且有時比我們這群✅人類教師完成得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所以,作爲教師,我們必須要思考,我們所擁有的哪些核心能力是不能被AI取代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這份工作時曾說:“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到之處是,爲了未來而工作。教師是最人道的職業,因爲教師是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人打交道的。每個人從兒童時期開始,知識領域的開拓,文明習慣的養成,以至個性、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教師都起著主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的作用。”
這段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份人與人相互影響的工作,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AI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提升學生應試的能力,但只有作爲人類的教師才能給予學生情感的共鳴、道德的感染、榜樣的示範和有溫度的學習體驗。
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業已到來的今天,我們必須要進行教師角色的轉型。我們要從一個會教✅書、會上好課、能帶出好成績的優秀教師轉變成一個會育人、會培養學生習慣、能夠帶給學生價值觀引領的教育家型教師。
我們要從一個注重知識傳授、注重應試技巧訓練、注重學業水平提高的教師轉變成一個注重兒童心理、注重情感培育、注重學生人格發展的教師。我們要從一個爲眼前而教、爲飯碗而教、爲上級而教的教師變成一個爲未來而教、爲孩子而教、爲生命而教的教師。
無論我們作爲教師對AI抱持何種看法,我們都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重塑當下的教育現實,也會給我們這些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如果我們選擇擁抱AI,把各種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構建出一套AI加人類的協同教學模式,我想我們不僅不會被AI所取代,AI技術還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和專業。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AI來進行教學資源的准備,當我在DeepSeek中輸入:幫我寫一份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學設計。幾秒鍾之後,一份包含教學重點、互動環節和審美教育的教學設計就新鮮出爐。不得不說,這份教學設計相當專業,任何一個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出一份如此完善、准確又緊扣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我們還可以利用AI做很多事情:批改作業、學生管理、專業成長、家校溝通等。總之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AI做不到的。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我們絕不能過度依賴AI,更不能讓AI代替我們思考和教學。
因爲無論是AI生成的教案、課件,還是AI設計的作業和任務,都和課堂的實際情況有所偏差,如果每次我們都是直接拿來用,不僅不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會束縛我們的專業發展。
做一個善用AI的教師,要明白AI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而不是可以替代教師的主導者。做一個善用AI的教師,要保持對技術的敏感,而不是被技術所操控。做一個善用AI的教師,我們要學會用科技傳遞課堂的溫暖,用智能滋養學生的成長,用大數據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與評價,而不是迷失在人工智能的洪流裏,喪失了深度思考、研究與創新的能力。
1200年前,韓愈爲老師下了一個定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如今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授業、解惑這兩項教師的基本職能都可能被AI取代,唯有“傳道”這件事,AI無法完成。這裏的“道”就是教師這一職業的核心價值——人性化關懷、價值觀引領和創造力培養,是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取代的。
所以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好老師,他的第一個特質就是始終把“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
人工智能可以對班級的學情進行分析,但是分析不出學生那顆因家庭變故而受傷的心。大數據可以爲學生量身打造一份堪稱完美的單詞複習計劃,但是卻激發不了學生想學英語的興趣與信心。AI可以設計一份完美的家長會發言稿,但是卻無法緩和親子之間的矛盾與糾葛。
這些AI做不到的,真正的好老師卻可以做到。他們可以在學生失落的時候帶給學生溫暖,在學生沮喪的時候帶給學生信心,在家庭出現隔閡的時候消除親子之間的分歧。
人工智能時代下,好教師的第二個特質是他始終在用思想點燃思想。其實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好的教育一定是點燃而不是灌輸,一定是激勵而不是命令,一定是喚醒而不是強制。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智能時代,更是如此。
學生如今所缺少的不是知識和信息,而是篩選和甄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如今所急需的也不是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而是面對未知世界的巨大勇氣與精神擔當。因此,作爲教師,在這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必須要給予學生價值觀的引領。
我們必須要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告訴學生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必須要啓發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拼搏,去相信自己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我們還要用真善美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讓他在經曆過痛苦與失望過後,依然不會迷失,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懷揣著理想與信念繼續熱愛生活。
人工智能時代下,好教師的第三個特質就是自己要有創造力,同時用自己的創造力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工業化時代需要的是大規模、標准化的人才,而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更多是創新型、個性化的人才。所以未來教育的競爭,不是分數的競爭,不是成績的競爭,也不是學曆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
作爲教師,我們自己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除了對自己所教學科有深刻的知識之外,還要學會運用AI技術對自己教授的課程進行整合與創新。我們必須要有屬于自己的創造性課程,我們必須要掌握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我們必須要扮演好課程的開發者、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道德的引路人等多重角色,而不是僅僅做一名優秀的“教書匠”。
我們自己要走在創造與革新的路上,才能帶領學生去創造。我們自己要✅具備研究的意識與能力,才能激發學生創造的思考與興趣。我們在教學工作中的創造力越強,我們作爲教師的地位才始終不會被AI撼動。
當我問DeepS✅eek:在未來,人工智能會讓教師這個職業消失嗎?它給我的回答是:AI不是教師的對手,而是幫教師掙脫“流水線教育”桎梏的盟友。當機器接管了知識搬運,人類終于能回歸教育的初心——點燃火種,而非填滿容器。
上一篇:大数据最新资讯-快科技--科技改变未来,什么是大数据定义 下一篇:数字化是什么意思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