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上海卫星零的突破!研制地点就在闵行!质量管理方针十六字
作者:QY球友会体育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2-01 18:31:20
12月21日,闵行區融媒體中心原創微電影《少年問天宮》正式播出。“闵行少年星”是由闵行師生與航天專家共同研制的全國首顆重量達50公斤的科普教育衛星。微電影還原了“闵行✅少年星”從無到有的過程,重現闵行少年在科技強國道路上的追夢之旅。
1975年7月26日,長空一號衛星03星(前兩顆星因火箭發射失利未進入太空)發射升空並成功在軌運行。這顆衛星研制地點就在闵行華銀路上的上海汽輪機廠鍋爐研究所!
1975年7月26日,長空一號衛星03星(前兩顆星因火箭發射失利未進入太空)發射升空並成功在軌運行,地面測試數據表明,星上儀器設備均正常工作,遙感圖像清晰。上海首顆衛星的研制和運行成功,標志著“零”的突破。
鮮爲人✅知的是,當年,上海機電一局是作爲一家生産民用産品爲主的單位進入衛星研制領域的,承擔衛星總體設計和技術任務。本市有十多個工廠、研究所承擔了衛星各分系統及單機的研制任務,參與協作配套的企業和院校更是多達562個。之前,他們誰也沒見過衛星是什麽樣子的,但他們僅用短短3年時間,制造出長空一號科學實驗衛星,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
1969年8月,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上海下達了研制火箭和衛星任務,火箭和衛星任務合並起來叫“701工程”。時任機電一局領導的蔣濤任衛星研制領導小組組長。
衛星剛上馬時,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一沒有研制設計人員,二沒有研制設備,三沒有試驗設備。一切爲零,白手起家。
經過多方勘察選點,衛星研制地點最終選擇闵行華銀路上的上海汽輪機廠鍋爐研究所。該所在汽輪機廠馬路對面,獨立封閉,環境幽靜,鳥語花香,就像個小型公園,兩幢辦公樓之間還有一個遊泳池。于是,這裏便成爲上海衛星研制的發源地。因保密的原因,單位名稱幾經變更。當時該單位對內叫701車間,對外叫上海華銀機✅器廠。後來因體制變化,對內叫509所,對外挂牌叫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
接下來招兵買馬成爲頭等大事。面對專業人才緊缺這一難題,由上海市出面協調,將北京的衛星專家孟執中(後被評爲中國工程院院士)、魏鍾铨等十多人調到上海,以加星總體的設計力量。同時又從上海各個工業局及有關院校抽調了部分科技人員,這樣就組成了衛星研制的基本隊伍。
當年參與長空一號衛星研制的科技人員鄒定玉回憶:“1970年3月7日,‘三八’婦女節前一天,單位裏通知我去機電一局開會,因爲這項任務十分保密,通知的人顯得有點神秘兮兮的。到了那裏才知道,機電一局承擔了黨中央交給上海工人階級一項重要的衛星研制任務。盡管我在北航學的是飛機設計專業,與衛星研制差距很大,我依然爲自己有幸參與衛星研制而感到無上光榮。記得會議主持人說,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大家回去好好休息✅一天,後天一早來報到。3月9日,我們一幫人被一輛車子拉到了地處闵行的701車間,從此,我與各種各樣的衛星打了一輩子交道。當時我的工號是72號,說明這個單位人數不多,直到1971年底也就300多人。那時對于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所有人員由單位黨組織推薦,並經過嚴格的政審,如家庭成分不好或有海外關系的則不能調入。所以該單位超過半數人員都是員或轉業軍人。”
市裏將701車間定爲軍管單位,單位門口不挂牌子,並設有部隊崗哨。衛星單位實施准軍事化管理,將各個部門統編入5個連隊,由部門主任擔任連長。金加工車間被編入一連,該車間是清一色的工人,理所當然地列爲“排頭兵”。而本應排在第一位的衛星設計總體部門,因爲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只能屈居二連。其他分系統研制或試驗部門則分別編入三連、四連、五連。
該單位從上海建築工程機械廠借調了一位姓程的技術員,這位技術員很聰明,結構設計能力很強。由他繪制的長空一號衛星立體圖,清晰明了,非常形象化。當年周總理看到這張衛星圖,也高度贊賞。可是,因爲程技術員與一位不是工農家庭出身的姑娘談戀愛,組織上認爲不利于保密,勸他放棄。但他執意與姑娘保持戀愛關系。組織上嚴肅批評了他,並把他退回了原單位。而原單位正要重用他,馬上任命他爲廠總工程師。
長空一號可以說是一顆技術創新衛星。當時國外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國內工業基礎相當薄弱,許多關鍵技術沒有得到突破,使得長空一號的研制過程異常艱難。
爲配合衛星工程,供衛星研制用的力學環境和真空運行環境的地面模擬試驗設備安裝工作同時起步,其中有大型跌落式沖擊台、大型離心機、大型及小型空間模擬器設備等,先後于1970年內完成。這些設施的建成充分發揮了上海地區的工業優勢與上海工人階級的創造能力,是大協作的成果。以KM5空間環境模擬器爲例:主要研制單位上海曙光機械廠✅的工人奮戰兩晝夜,便完成了真空系統的安裝任務;七建公司一個組的工人只用4個晝夜就完成了26米高廠房的砌牆任務;5米直徑、120毫米厚的蘭盤采用焊接結構,要求不能變形,結果上海電爐廠工人用7天時間✅建了一個露天環形爐,保證了熱處理任務的按時完成;上海鍋爐廠工人在焊接直徑5米、高度7米的真空容器時,一次就成功,無一焊點返工。而搬運工人在缺乏大型起重設備的情況下,巧妙地應用滾軸接力的方法,將真空容器安全運到安裝現場。
由于上級對衛星的進度要求抓得很緊,在“鞭打快牛”中,第一顆長空一號衛星于1973年9月18日即參與首次發射。遺憾的是由于火箭故障,首顆衛星發射失利。當時火箭一級工作正常,但二級姿態控制遊動發動機出了問題,隨即箭體失去穩定並偏離軌道,後被自行引爆炸毀。
衛星未能進入軌道,星上計算機隨火箭從63千米的高空跌落到農田裏。研制人員將這一殘骸運回上海,經檢查,發現星上計算機外殼雖然遭受嚴重損傷,但其電路板通電後仍然能正常工作,堪稱奇迹。
爲此,當時搞衛星的曾幽默地說:“我們的好心(星)碰到了你們的壞彈(箭)。”
在那個年代,火箭和衛星發射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每次發射前,周恩來總理作爲國家重大專項委員會主任,要聽取有關人員的工作彙報。
據時任長空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孟執中回憶,他曾兩次向周總理彙報長空一號技術狀況。第一次彙報是在1973年6月20日晚上,全體彙報人員圍坐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內,大家熱切地盼望周總理的到來。21時整,周總理健步來到大廳,他環視了一下到會的,又看了衛星和火箭的各種彙報圖表,然後高✅興地說:“科技人員都這麽年輕,上海大有希望!”孟執中由于第一次經曆這樣的大場面,不免有些緊張,便拿著稿子念。開頭剛稱呼“尊敬的周總理”,總理便用親切的語氣說:“不要稱官銜,要稱。”簡短的一句話,讓他緊張的心情頓時消失。周總理繼續說:“你是專門搞衛星研制的,應該對業務很熟悉,完全可以放開來脫稿講。”經周總理這麽一提示,孟執中很快鎮靜下來,梳理了一下頭緒,十分流暢地向總理作了詳盡彙報。
在彙報過程中,周總理不時地用筆在彙報材料上畫杠杠,留心每一個細小的問題,並經常提問,及時作出指示。當彙報到衛星研制和其他工作的相互關系時,周總理意味深長地說:“地球圍繞著太陽轉,衛星圍繞著地球轉,我們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著這一共同目標。如果各行其是,那麽什麽工作都搞不好。”周總理對航天産品質量高度重視,在會上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質量方針。他說,這是要求你們把工作做得更好,航天是高、精、尖産品,要保證發射成功,就必須特別注重産品質量。
那天彙報一直持續到深夜。最後,周總理非常高興地對大家說:“你們都很年輕,航天産品就要靠你們這些懂科學技術的年輕人了。拜托各位,用發射成功的捷報,爲偉大祖國錦上添花。”
第二次向周總理彙報是在同年8月14日,衛星發射前,總理要專門聽取一次彙報。孟執中和彙報團隊乘專機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趕到北京,彙報會安排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那天17時左右開始彙報。其間,周總理突然接了一個緊急電話,他便叫大家等一等,並特地關照:一定要在人民大會堂吃晚飯。周總理心裏總是裝著他人,這一細節讓在座的所有人感動不已。
過了一會兒,周總理又專門來電,轉告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並致歉意,約定第二天下午再開會。15日16時,彙報會正式開始。此時總理面色非常憔悴,據當時也參加彙報工作的老航天人周道鑫回憶:“總理在聽取彙報過程中,我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女拿著一小包東西遞給總理,總理隨手打開紙包,把紙包裏的東西倒進嘴裏,並喝了一口水將藥吞下。後來我們才知道,1973年總理已查出身患癌症,正處于治療期間。”
1973年和1974年,兩顆長空一號發射均因火箭原因遭遇失利。出師未捷“身”先死,實在讓衛星人心有不甘。1975年5月,第三顆衛星再一次進入酒泉發射基地。6月,衛星進入整星綜合性能測試與星箭匹配階段。7月26日發射這天,周總理特派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馬捷親臨現場指揮。副主席在發射前還特地打電話給上海試驗隊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恭候佳音。”21時29分,火箭點火起飛正常,攜帶著長空一號昂首飛向深邃的蒼穹。星箭分離後,衛星在地面站的控制下,准確進入預定軌道。接著,星上計算機啓動工作,紅外地平儀小風罩打開,衛星姿態穩定,工作正常。
22時,迫切等待好消息的得知衛星發射成功後,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打電話給試驗隊:“祝賀你們把衛星送上了天,請向參加前線工作的們傳達,向他們問好,祝他們勝利!”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聞知衛星發射成功的喜訊,頓時揮筆賀詩一首:“長空激雷霆,紅星照寰宇。喜看風光好,再把險峰登。”衛星入軌後兩小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就報告了衛星在軌的運行參數。
星箭發射成功,喜傳捷報。中央、國務院、很快發來賀電。《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套紅刊登這一特大喜訊。
同年8月,上海召開慶賀衛星飛行試驗成功和總結大會。會議認爲,長空一號衛星總體方案正確,衛星星載系統及各單機性能滿足指標要求,衛星各分系統在飛行試驗中得到考核。同時也指出了衛星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長空一號衛星首次發射成功,大大激發了研制人員的信心。以後衛星經過技術改進,又發射成功了兩顆。從地面測控數據顯示來看,衛星儀器設備可靠,工作正常,衛星壽命和可靠性都比原設計有了大大提高。
1970年至1976年間,上海共研制了6顆長空一號衛星,其中3顆發射失利。衛星老專家湯銳賓對最後一次失利刻骨銘心:那是1976年11月10日,也是發射長空一號衛星的最後一次失敗。衛星起飛初始很正常,到了約8至15分鍾時就沒有了信號,站在現場觀望發射的試驗隊員個個焦急萬分。回到寢室,有的放聲恸哭,有的吃不下飯,難受至極。尤其是帶隊領導及主任設計師們,淚水直流。當時施金苗(後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長)是風暴一號火箭技術負責人,當他得知失敗是運載火箭引起的,再也控制不住嘩嘩的淚水。晚上,基地司令員特地來慰問全體試驗隊員,他鼓勵大家說:“打得不錯!打了一個8000公裏的洲際導彈……”
長空一號雖然已成爲曆史,但其成績可圈可點。衛星總體技術方案于1977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衛星、各系統及地面試驗設備先後獲得上海市、七機部(航天部)、國防科工委授予的科技成果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共66項。長空一號的許多成熟技術被應用于後續其他衛星研制工作中。
上一篇:质量管理方针十六字郭云调研系统工程事业部:聚焦主责主业增强核 下一篇:坚持最高标准压实绝对责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核电高质量发展中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