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方针十六字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600万家但这一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过上“好日子”
作者:QY球友会体育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2-02 18:38:30
失去客戶的原因不是價格,而是産品的質量。因爲價格是可以協商的,但質量是不可妥協的。正如任正非所說:“哪怕是做一塊豆腐,也要認認真真地把豆腐磨好。”只有把産品做到極致,才能在市場上立足,才有存在的價值。
口述:單汨源(福耀科技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滿緣紅質量技術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
近日,中國制造業企業總量達到603萬家的消息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該數據源自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去年同期爲573萬家。其中,東部地區産業集中度與産業鏈成熟度優勢顯著,制造業企業總量占比最高;中部地區憑借承東啓西、溝通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制造業企業數量增幅最大。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規模與質量逐步提升,國家政策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效果開始顯現。
在制造業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中國制造業企業總量爲何持續增長?相比之下,美國制造業企業總數僅爲31萬家。當前,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關鍵之處何在?又該如何突出重圍?爲此,中外管理傳媒專訪了福耀科技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滿緣紅質量技術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單汨源,他分享了自己的獨到思考與見解。以下是本次采訪的精華內容,分享給關注中國制造業的朋友們。
整體而言,中國經濟呈現穩中有進態勢,制造業依舊是我國經濟的主力。中國地域廣闊,産業分布廣泛,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制造業發展亦如此,呈現兩極分化的顯著特征。
我國高端戰略新興産業發展迅猛,如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锂電池等産業,即所謂的“新三樣”;而傳統優勢産業✅領域,受中美貿易戰和産能過剩等影響,發展形勢較爲嚴峻。因此,制造業呈現兩極分化現狀。
我認爲,多數制造企業仍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絕大多數企業以傳統制造爲主導,制造與管理方式尚未實現良好轉變,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部分企業處境艱難。
如何看待這一發展過程呢?先看幾組數據。以汽車制造爲例,最新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全球✅有28家整車企業入圍,中國有8家企業上榜,數量居首。從汽車産量、銷量和營收來看,中國同樣全球領先。其中,日本有6家車企入圍位列第二;美國和德國各有4家並列第三;韓國2家,荷蘭、法國、印度和瑞典各1家。
這表明中國在全球汽車産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據工信部數據,去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爲26.2%,占全球比重約30%,穩居世界首位。若排除位列第二的美國,其余第三至第十位的8個國家制造業GDP總量之和都不及中國。
盡管中國制造業規模優勢明顯,但利潤率低、盈利能力不足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全球500強車企中,利潤率超過10%的僅有特斯拉(15.5%)和豐田(10.97%)。其中,最賺錢的是日本豐田,其營收是德國大衆的0.90倍,位列第二,但利潤卻是大衆的1.9倍。相比之下,奔馳利潤僅爲豐田的45.06%,寶馬爲豐田的35.67%,豐田盈利比奔馳寶馬兩家公司總和還多。
中國8家上榜車企總營收相當于豐田公司的1.88倍,但利潤總和僅爲豐田的32%。我國整車企業利潤率普遍低于5%,其中比亞迪利潤率最高爲4.99%,一汽爲3.2%,其余3家在1%~2%之間,2家在0%~1%,還有一家虧損。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福耀玻璃表現出色,全球市場占有率達34%,利潤率高達16.98%,超過豐田。然而,多數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利潤率低于10%,如德賽西威約爲7.19%,濰柴動力約爲5.25%,華域汽車爲4.37%,均勝電子僅約2.35%。值得注意的是,甯德時代今年前九個月利潤率達到13.9%。
根據最新公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制造業企業占比超40%,但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不到18家。
從上述數據可知,中國制造企業大多處于低利潤區間,面臨巨大挑戰,尤其依賴出口的産業和企業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更爲顯著。
其一,戰略新興産業面臨進口限制,技術、關鍵設備和關鍵人才等關鍵資源受限。以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的路徑已不適用,因此,推動戰略新興産業發展必須走創新驅動之路,黨中央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爲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二,傳統出口優勢産業受反傾銷、反補貼、反規避等貿易保護政策影響巨大。機電、電子、紡織服飾、玩具家具等傳統出口優勢産業,均面臨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産業政策和保護政策的壓制。近年來,許多中國制造企業將生産基地轉移至越南、墨西哥等享有關稅優惠的地區以規避高關稅。如今,美國已明確實施“反規避”政策和措施。例如,盡管産品標簽標注“墨西哥制造”,但實際上大部分零部件爲中國制造,僅在墨西哥完成組裝後銷往美國。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和法律對此進行制約,即對産品拆解分析,若零部件來自中國的比例超過一定標准,該産品將被加征高關稅。
其三,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一方面,近年來經濟形勢影響民衆收入;另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經濟預期信心不足,導致國內消費市場難以有效拉動。外循環受阻時,供應全球的産能回歸國內,而內需不足,國內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因此,中國制造業必須加速轉型升級。
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在哪裏?我認爲關鍵在于“與衆不同,領先一步”這八個字。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從戰略上看有兩條發展路線:
一是開發新功能,實現與衆不同。制造企業的首要戰略方向是開發具有新功能的新品類或新産品,開拓新的藍海市場。例如,華爲近期發布的“三折疊屏手機”因新增功能而備受消費者青睐。
二是創造高性能,實現領先一步。當無法開發新功能時,制造企業要超越競爭對手,就需在性能提升方面下功夫。比如,小米汽車引入福耀三銀鍍膜玻璃,隔熱功能領先特斯拉,在38度氣溫下暴曬1.5小時後,車內溫度比特斯拉低12度,從而獲得市場領先優勢。
從戰術上講,要堅守高性價比取勝之道。中國制造過去40年發展曆程中,許多企業從跟跑、並跑至領跑,如華爲、海爾、福耀玻璃等,無一不是憑借高性價比贏得競爭。高性價比意味著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質量和性能略遜一籌但成本低得多;在國內市場,質量高于同行企業但價格未高出太多。在當前環境下,高性價比策略仍是有力的競爭手段。
中國制造已進入“産品爲王、質量制勝”的時代。企業若不能做好産品,僅依靠營銷、模式或資本運作難以長久發展。制造業需秉持長期主義,追求質量是長期主義的必由之路,質量才是長久之計。企業必須始終堅守“産品爲王、質量制勝、客戶至上、追求卓越”這十六字方針。
福耀便是重視質✅量的典範,董事長曹德旺認爲,高質量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和保障交期。福耀聘請滿緣紅質量技術創新公司開展爲期10年的穩健質量工程。在近期完成的爲期三天的“穩健設計”培訓中,負責研發的副總裁蔣總表示:“我們持續導入穩健設計,是因爲不能允許産品有設計缺陷。含設計缺陷的産品短期內可能未被發現且獲得訂單,但缺陷暴露後,可能面臨10倍的召回損失。因此,研發必須重視質量,確保無設計缺陷的産品進入量産。”
福耀雖高學曆人才不足,5000多研發人員中博士生僅10人,但其創新能力很強。這些學曆無優勢的人才之所以能開發衆多新産品、持續提升性能並應對新要求,是因爲長期紮根于此並借助“穩健設計”。因此,實現高效創新需找到正確方法,將高效創新轉化爲組織能力,而非僅依賴特定人才。
對質量的追求通常由市場決定,與國際市場打交道的企業往往對質量有更高追求,因爲需與全球同行競爭。總體而言,中國企業質量意識已開始覺醒,部分企業行動更早、更快。更多企業已明白:失去客戶的原因不是價格,而是産品質量,因爲價格可協商,質量卻不可妥協。
制造業的核心是産品,所有創新、研發和性能提升活動應以市場需求爲導向,而非技術導向。
中國制造存在結構失衡問題。我們既需要高端産品,也需要低端産品,且高端與低端産品並非意味著質量差異。過去人們常認爲便宜無好貨,“低價”難有“高質”,但如今這一邏輯已不成立,即便價格低廉也應保證質量。以汽車爲例,高端産品在工藝、安全和性能上有更高要求,但低端車在性能、功能和可靠性方面同樣需有保障。
中國和世界市場龐大,需求多樣,企業應明確自身定位,找准目標群體並提供特色産品,避免跟風紮堆,否則會陷入同質化競爭。每個企業都應有更成熟的生態思維。
低端産品亦要追求高質量,才能在市場立足。正如任正非所說:“哪怕是做一塊豆腐,也要認認真真地把豆腐磨好。”只有將産品做到極致,才能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體現存在價值。
截至2024年,美國共有31萬家制造業企業,創造2.8萬億美元産值。其中,小企業數量超30萬家,這些創新型小企業增強了美國整體創新能力。我國制造業真正發展起來僅有改革開放後的40多年曆史,而西方工業體系已有超100年曆史,發展階段與成熟度不同。
我國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機遇豐富,且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強。中國深厚文化傳統中“甯爲雞頭,不爲鳳尾”的觀念深入人心,促使人們傾向于自主創業,追求成功與榮耀。
西方尤其是北歐國家,高福利制度使民衆在無充分把握時不輕易創業,更傾向于穩定工作,即便失業也有社會保障。在這種機制和意識影響下,小規模企業較少。
美國鼓勵✅創新,且集中于高科技領域,面向全球市場,堪稱全世界的實驗室。美國小型企業一旦創新突破或成爲行業獨角獸,大型企業會將其納入麾下並大力投資推動發展。因此,美國産業經多階段發展後逐漸成熟,形成完善産業結構和供應鏈體系。
中國制造業發展階段由産業自身規律決定。如中國家電産業全球領先,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産業之一,如今很少有創業者涉足,因其進入門檻和競爭壓力都很大。鋼鐵産業同樣成熟,涉足者甚少。
判斷産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是行業集中度(CR指數)。以比亞迪爲例,作爲全産業鏈整車制造企業,是國內唯一能抵禦美國制裁不受影響的企業,其零部件全部自産自足,包括車用芯片設計生産和新能源電池研發制造。然而,比亞迪未涉足汽車玻璃領域,因爲該産業集中度極高,福耀占據絕對優勢,國內市場份額達70%,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更是高達90%,擊敗福耀難度極大。因此,即使比亞迪被譽爲“汽車界的三星”,也不會進入該産業。
當前造車新勢力競爭激烈,正是因爲行業集中度尚未達到高位,淘汰與勝出者尚未確定,但終將迎來洗牌期。在這一産業中勝出的關鍵在于抓住制造業核心:開發新功能、突破高性能、持續提升産品性價比,這才是中國制造的正確道路。
過去,許多企業期望彎道超車,但隨著市場日益成熟,捷徑取勝機會越來越少。中國制造業必須保持清醒頭腦,穩步前行,抓住每個關鍵點,唯有正道,才能致遠。
上一篇:质量管理方针十六字绿动未来诚信领航开启国能陕西新能源的卓越征 下一篇:探讨CRM与SCRM的区别及相互作用实用指南-客户关系管理的